重量單位是多少商代晚期甲骨文中出現的“l(fā)i(lu è)”一詞似乎被用作重量單位。商代的重量單位是什么?仍然缺乏物理證據,但是西周時期的1的重量已被確定為源自該詞。
殷商以殼貨幣為單位,所以從殼字是商周的重量單位和稱金屬的單位,所以還是從金西周的重量單位來看,殼的重量單位,(yu á n)連(jun)金,jun 系統(tǒng)應該已經形成。
寽可以用來計量貝、絲和金(主要指青銅),而勻則主要計量金。如,在西周金文中,“取△若干鋝”一語頗為常見
西周中、晚期銘文謂“取△若干鋝”,古書中“鋝”多用作量詞,乃稱量單位,如《周禮·冬官·考工記》嘗記“戈”之形制“重三鋝”,鄭玄注:“今東萊稱或以大半兩為鈞,十鈞為環(huán),環(huán)重六兩大半兩,鍰鋝似同矣,則三鋝為一斤四兩。
”盡管訓釋家于“鋝”的具體重量有不同看法,但從《考工記》可以確知,在先秦時期“鋝”曾經用作金屬( 尤其是青銅) 的稱量單位。
而且,西周金文中“鋝”確實可作為“金”和“貝”的量詞,益證△與財貨有關:
王易( 賜) 金百寽( 鋝) (《禽簋》4041) 罰女( 汝) 三百寽( 鋝)……罰金(《匜》10285)
易( 賜) 貝卅寽( 鋝) (《卣》5411)“金”上古指青銅。
黃錫全認為青銅作為稱量貨幣于先秦時期可能已經出現,《卣》言“易( 賜) 貝
卅寽( 鋝)”,先秦貨幣除海貝之外,墓葬遺址時有銅貝出土,“鋝”既為金屬的稱量單位,銘文記之?!柏悺笨赡苣算~貝。
商代晚期《父丁鼎》T2244似鑄有“金貝”銘文,或許可以為黃說作為佐證。
西周金文有以下文例:帝司( 后) 賞庚姬貝卅朋,茲廿寽( 鋝),商用乍( 作) 文辟日丁寶彝。
(《庚姬尊》5404、《庚
姬卣》5404) 白( 伯) 懋父罰得由三百寽( 鋝),今弗克氒( 厥) 罰。
(《師旂鼎》2809)
東周銅鈁(鼎)和楚國金鈑——郢爰中的爰,釋作作標量、換算、交易解釋。問題:寽,爰,勻的重量是多少 寽通鋝,爰通鍰(huán)。
寽與爰的關系,有人認為鋝與鍰為同一物(字),也有認為二者不同。
有研究認為1爰約合1兩
15.625克,1寽約合80爰。
1鋝合5斤,1斤約250克,1勻(鈞)合30斤,這些有待于考古材料的進一步驗證。
1.寽的單位量值據文獻記載只見于許慎《說文》,并且是同一個單位兩種量值,約合今
7.5克和104克。
2.西周一寽之重目前尚無實物可作佐證。
3.1928年洛陽金村發(fā)掘的東周大墓,金村方壺 銘文是“四寽三十三?!保瑢嶋H重量5450克。
“四寽十三冢”實際重量5220克。
1寽的重量大約在1100-1300克之間(均數1250克)。
1寽約為5斤。
西周1寽的重量,應與此相差不大。
西周時期,不同年代、不同諸侯國或地區(qū),1寽的重量并不相同。
4.戰(zhàn)國時之一寽約合今1300克。
戰(zhàn)國時期,幾乎所有國家都采用了斤、兩、銖這樣的衡制,各國的1斤基本都在250克上下,1兩在
15.6克左右,1銖在0.65克左右,各國之間雖略有差異,但差異很小
東周 鋝的 重量換算 四升□客方壺,高38.1cm,口徑
17.2cm,腹徑20cm,重
4.9kg。
壺方體,雙獸首銜環(huán)耳,壺口下飾嵌銅三角紋,方足。
足外壁刻銘文13字:
四升客 四鋝十一冢 右
七 內□□ 銘文大意:記此壺重四鋝十一冢,容積四升,為客所做,置于內曹,位置是右
七。
方壺為河南洛陽金村出土。
洛陽金村 東周大墓計重銘文器 河南洛陽金村東周古墓出土的器物多有記重銘文。
其中,9件銅彷除自銘容“四斗”外,分別自銘重量為:“四寽十一?!薄八膶溫ト!薄八膶準!薄八膶溫ト!薄八膶溫ザ!薄拔鍖準!薄拔鍖溔!薄八膶準!?,“四寽七?!保?件有實測重量,分別為:4912克、5450克、5220克、5103克、4876.2克和6350.4克。
還有1件僅刻重量“四寽廿九冢”,未有實測數據。
銅鼎1件自銘重“三寽七?!保瑢崪y重3247.5克。
金村古墓還出土了幾件刻銘的小銀俑和銀耳杯。
2件小銀俑分別刻重:“□四兩二分□卅二半”和“寽四兩半”;
銀匣刻銘有“重八兩口朱”;
4件銀耳杯分別記重:“五兩半口半口”“口兩口半”“口兩”“口兩一口口中分”初;
但均無實測重量。
故宮博物院還藏有1件刻銘銅鼎,刻重“一寽卅冢,筡”,實測重量2180.9克。
實測銅彷數據,求得1寽=1225.8克,1寽合53.5冢。
認為以100冢合1寽較為合理,1寽約合1224.5克。
也有學者根據銅錫的實測數據,加以對數百枚魏國布幣的實測結果分析,得出1寽約合1250克,并認為“?!北硎局?,不是重量單位,此處的重量單位被省略掉了,應是“兩”,1兩約合
15.625克。
1250克約當秦、趙等國的5斤,這個數值便于同其他重量單位的換算,應比較可信。
東周既使用寽,也開始使用朱(銖)、兩、斤等進位更為合理的單位。
東周銀甬及銘文 金文中爰字如下 春秋以前的權衡實物,目前沒有發(fā)掘到 有說法,我國在古代作為一種具有特殊意義的禮器的璧( 包括瑗、璜等),最初是由實用的天平砝碼發(fā)展演變而來,先秦時期的璧形器物,并非全部都是禮器或裝飾品之類的東西,有一部分應該是早期的天平祛碼。
古璧和春秋戰(zhàn)國以前的衡權(祛碼) 張勛燎
xx年四川廣漢太平場出土大石璧 之一( 直徑70公分,重62.93公斤。
現 藏四川大學博物館)
xx年四川廣漢太平場出土大石璧 之一( 直徑70公分,重62.93公斤。
現 藏四川大學博物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