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選個百里挑一的鄒毅年輕人初入社會就對未來抱有熱情有些期待和好感的人;中年人在社會上熟練的受意志影響很重的現(xiàn)實風俗;可惜的是,前者經(jīng)常得到挫折,后者經(jīng)常得到失望的社會風氣會導致一個年輕人無情的風俗會毀掉一個中年人只能嘆息“風俗”所以今天就來談?wù)劇帮L俗”兩個字。
這里的“風”在于善與惡的區(qū)別,所以有家風、民風、國風;這里的“俗”在于愛的真假,所以有約定俗成、風俗習慣。
01魯桓公xx年,巴子派遣韓服向楚國報告,請求和鄧國締結(jié)友好關(guān)系。
楚武王派遣道朔帶領(lǐng)巴國的使者到鄧國聘問。
鄧國南部邊境的鄾地人攻擊他們,并掠奪財禮,殺死了道朔和巴國的使者。
楚武王派遣薳章責備鄧國,鄧國人拒不接受。
夏季,楚國派遣斗廉率領(lǐng)楚軍和巴軍包圍鄾地。
鄧國的養(yǎng)甥、聃甥率領(lǐng)鄧軍救援鄾地。
鄧軍三次向巴軍發(fā)起沖鋒,不能得勝。
斗廉率軍在巴軍之中列為橫陣,交戰(zhàn)時假裝敗逃。
鄧軍追逐楚軍,巴軍就處于他們背后。
楚、巴兩軍夾攻鄧軍。
鄧軍大敗。
鄾地人黃昏后就潰散了。
02魯桓公xx年冬,曹國的太子來魯國朝見。
用上卿之禮接待他,這是合于禮的。
設(shè)享禮招待曹太子,在行初獻之禮時,曹太子在奏樂時嘆氣。
施父說:“曹太子恐怕會有什么憂心事吧?
因為這不是嘆息的地方。
”
《春秋》以為,子代父從政,安于父位,不孝之甚,故書其“世子”之稱以譏之。
所以從表面上看,此條是譏刺曹世子,但為何傳文卻作不確定之辭?
曹伯年老病重,不能朝見魯國,以為若使世子聘問,恐失禮于魯國,故使世子代己行朝禮,第xx年便去世。
《春秋》以為,曹伯有尊魯之心,故依大國之例詳錄卒葬以褒之。
03結(jié)束語 巴國求和求出一場殺戮,楚國問責問出一場戰(zhàn)爭,這就是鄾地的民風和鄧國的國風。
曹國朝見魯國,太子嘆息;
魯國譏諷曹國,不懂周禮;
這就是周禮缺失了真情。
巴國與鄧國,曹國與魯國,風氣不同、習俗不同,最終事亦不成。
《左傳》講“與鄧為好”、“非嘆所也”,意思是意圖求好卻碰個釘子,莊重守禮卻心懷悲傷。
如果是風清氣正,融入也好;
如果是情真意切,尊俗亦可;
筆者以為“風俗”的基礎(chǔ)是善意、是真情,反之如果是惡意、是假意,這樣的“風俗”也不會長久。
唉!
沒有同情心、同理心的風俗,不要也罷。
愿諸君自慮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