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盒禮盒她走進店內,告訴店員自己想要這只小老虎,店員向她介紹了如何玩盲盒,于是她“隨便買了一個”,然后又連續(xù)開始了幾個,用她自己的話說,整個過程“讓人上癮”。
解封未知的:讓年輕人趨之若鶩 據店員介紹,店里的盲盒中銷量最好的是米老鼠系列,春節(jié)期間每天都會售罄,因為迪士尼動畫片陪伴了大多數人的童年,里面的卡通形象深入人心;
其次是哈利·波特系列,相關影視作品和書籍的流行使消費者對這一系列的玩偶造型備感親切。
有分析認為,氪金屬性、戳中萌點、定價適中、充分利用好奇心這幾大屬性是盲盒一出世就受到年輕人喜愛的主要原因。
泡泡瑪特相關負責人表示,盲盒的消費者以獨生子女居多,追求陪伴感強烈,對有設計感、藝術性、有小確幸的點滴美好感興趣。
工作日的晚上8點,三里屯的泡泡瑪特店里客人仍然絡繹不絕。斯金納箱實驗:買盲盒“上癮”的秘密 伯爾赫斯·弗雷德里克·斯金納是美國著名的行為主義心理學家,他設計了一系列“斯金納箱”實驗,來揭示人類主動行為背后的秘密。
他把一只小鼠放在一個有按鍵的箱子里,每當小鼠按下按鍵,就會掉落一顆食物;
經過一段時間,小鼠就學會了在饑餓時主動按下按鍵獲得食物。
斯金納認為,食物“正強化”了按鍵行為,促成了小鼠按鍵獲取食物行為的建立。
繼續(xù)試驗發(fā)現,即使沒有食物掉落,小鼠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仍會繼續(xù)按鍵行為;
經過了幾百次失敗,按鍵行為才最終消失。
研究發(fā)現,對于動物和人類,行為產生的結果會影響該行為的增多或減少,結果如果是獎勵性的,行為就增加,稱為“正強化”;
結果如果是懲罰性的,行為就減少,稱為“負強化”,這就是“操作性條件反射”作用。
斯金納還比較了通過獎勵或懲罰方式建立行為兩種方式的異同,發(fā)現懲罰可更快速建立行為模式,但這樣建立的行為消退也更快,一旦懲罰消失,該行為也會迅速消失。
相比之下,正強化建立的行為則更穩(wěn)定。
斯金納得出結論:正強化比懲罰能更有效地塑造行為。
在這一基礎上,斯金納進一步調整實驗,讓食物掉落與按鍵行為的聯系變成隨機性,按鍵后食物概率性地掉落。
研究發(fā)現,即使食物不掉落,小鼠也會不斷地按按鈕,且這種行為消退得非常緩慢。
姜思思認為,如果從神經生物學的角度理解成癮行為,不管是對煙、酒、等物質的成癮,還是“性癮”等行為成癮,都有相似的生物學機制,均涉及與人類動機相關的中腦邊緣多巴胺獎賞系統(tǒng)。
以上物質或行為最終都是通過增加“獎賞系統(tǒng)”多巴胺分泌,讓人們產生、緩解不良情緒,而帶來了“成癮”的可能。
越快越容易引起獎賞系統(tǒng)多巴胺釋放,成癮的可能就越大。
正常來講,中腦多巴胺獎賞系統(tǒng)受大腦前額葉調控,而青少年大腦前額葉較尚未發(fā)育成熟,因此可能更容易受到影響。
年輕人正在挑選盲盒。出現這四種特征,須高度警惕“行為成癮”“找到真正的需求,用更健康、更有建設性的方式去滿足這些需求,才是解決問題的根本之道。
”姜思思說。